杨彧:只想为国家做点事  什么都不怕

白天,天上的呼啸声不绝于耳,投弹轰炸,机枪扫射;夜晚,照明弹长时间悬挂于空中,敌机也时不时地飞掠而过……这些平日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场景,作为一个两次入朝作战的老兵杨彧来说,是亲身难忘的经历,更是今生最光荣的岁月。 近日,记者来到杨彧的家中,听他讲述那段在三八线上“火线鼓动”的故事。

下午3点,记者来到杨彧家里看到,杨彧正在书房醉心写作,字迹苍劲有力,很难想象眼前的老人已经91岁了。环顾四周,小小的书房挂满了字画、 摆满了历史书籍和老旧照片,一股强烈的历史痕迹扑面而来。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文质彬彬、和蔼可亲的老人,竟是一名经历过进军大西南、两次入朝作战的铁血战士。

杨彧1929年11月出生于河南伊川沙园村,1944年参加“青年远征军”,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十六军文工团团员,主要负责音乐创作和器乐演奏。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9月杨彧被十六军军部挑选成为“火线鼓动队”25位成员其中一员,随部队第一次入朝作战。别小看战地鼓动工作,杨彧和队友们要克服无床被睡觉、饥寒交迫等艰苦环境,不分昼夜、不顾雨雪风霜地钻进坑道、跳入战壕、越过溪流、爬上山颠、走进哨位……无论在哪,只要有战士的地方他们都会去。不仅要做好演出宣传,甚至还要比其他战友先行一步攻坚克难,为部队提振士气。谈及过往,杨彧仍历历在目,神采奕奕。

杨彧说:“行军的时候我们设鼓动棚,在最困难的位置我们先赶到那儿,比如上山爬山都不好走的时候,我们就先占一个位置,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来了我们就说‘同志不简单,肩上挑着两座山’或者‘你这个同志真正好,背着背包往前跑’随便编,就编些这样的顺口溜,一搞的时候,大家的劲头就来了。”

战场遇险是常态,分不出前线和后方,美军的飞机夜以继日地盘旋于空中。在朝鲜战场奔波了三个多月,杨彧于1952年初完成任务回国。1952年12月,杨彧夜乘闷罐车,二次入朝执行“朝鲜西海岸反登陆战备”任务。夜幕降临,杨彧和战友们在介川车站集结,准备依次登上火车,这时防空枪突然响了起来,刚出火车站,敌人飞机上的炸弹就丢下来了,火车后面一节都炸掉了,形势非常紧迫。杨彧说:“大家一心就是该行军行军,该打仗打仗。这样的事情在朝鲜战场上是经常发生的,不害怕,大家来就是打仗的,有什么害怕的,那去了肯定就有信心打赢。”

二次入朝,杨彧在战场上收获颇丰。无数次地枪林弹雨,为前沿阵地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慰问演出,深入前线进行战地采访,帮助朝鲜百姓重建家园……这些都为他的文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极大激发了杨彧的艺术创作灵感和激情。他先后创作了歌曲《战斗里成长》《翻身小唱》《北方的国境线上》,歌剧《军民团结守海防》《志愿军与阿玛尼》等,这些艺术作品在前后方演出,给志愿军将士们极大激励、起到了鼓舞士气、增强斗志的作用。1955年杨彧从部队复原,先后在钟祥中学、钟祥县第二中学、钟祥县文化馆、钟祥县石牌高中、钟祥师范等单位工作,至1986年离休。离休后,杨彧积极发挥余热,参加文史学术研究,为保护钟祥文化遗产尽心尽力。如今,杨彧仍坚持创作各种书画、盆雕、趣石作品,家里到处贴满了老人书写的对联、诗词,小院里处处别有洞天,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引人入胜。杨彧说:“我只觉得我们能为国家做点事,我就高兴了。”

养女杨德英说:“我父亲一辈子都传递正能量,教育我们热爱国家,勤俭持家,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父亲总一笑劝我们说,在工作中遇到什么事忍一忍让一让过去就好了。在教育子女方面,对我的小孩也教育他,学习帮助别人,把父亲的精神也在一代一代的往下传。”

离开时,杨彧兴致勃勃地给前来串门的邻居们唱起了当年的行军歌“解放军带我打敌军,千军万马向前进,咱们进军大西南,解放全中国,解放全国人民……”

(以上图片和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不得转载!)

记者:蔡梦竹 李璐

制作:孙中华

审核:范涛

(作者: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蔡梦竹 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