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福:沉迷篾匠手艺六十载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器,曾经是农家最平凡的日用器具:割草用的竹篮、淘米用的淘箩、睡觉用的竹席……几乎家家都用过竹器。会打竹器的人,在农村被称为“篾匠”。郢中街道中果园社区的李德福已经是耄耋之年,仍坚持用竹编工艺制作各种精致美观的器具。

竹编主要分为材料处理、编织和收尾三个阶段。据李德福介绍,从选材到成品,每个步骤都要严格把关。竹子要选材质细腻、竹节长的篾竹。将选好的竹子劈成细长条,再用匀刀去掉竹节,随后便是编织环节。必须一丝不苟,才能保证成品的细节完美。

“以前做手艺还挺吃香的,现在不行了,买的人少,塑料制品便宜又好用。但是这两年也有人喜欢这种天然材质的东西,因为环保、无毒,用着放心,所以经常有人来预订。”正在编制筲箕的篾匠李德福说道。

篾匠活的精细,全在手上。篾匠师傅先用篾刀把竹子劈片削条,再剖成篾条。然后“拉”,将刮刀固定在长凳上,拇指按住刀口,只见一根篾子在老人手中娴熟地拉过,不一会儿,一根根薄厚适中、光洁如绸的篾条从老人的手中流出。 接着就是编制,但见篾片在老人手指间翻飞,手指飞舞间,一个精美别致的小筷篓便完成了。

李德福自述其从小就喜欢捣鼓一些修修打打的活计。十七八岁时,他跟着村里人“偷偷”学习了篾编手艺。“没有正式拜师,都是在旁边看,记在心里,然后自己编,自己琢磨。”李德福说。抱着“艺多不压身”的想法开始“偷师学艺”的李德福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俗话说:“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擅长竹器制作的篾匠十分风光。因为钟祥盛产竹子,竹子又有“竹报平安”“节节高升”等美好寓意,老钟祥人从厨房用的竹筷、竹篦子到装东西用的竹篮、竹簸箕,生活里似乎总离不开竹制品。李德福年轻时是十里八乡受人尊敬的好篾匠,靠一身精湛的篾匠手艺养活了一家五六口人。

李德福告诉记者,做竹器难的不在于编竹,而在于破竹。“做竹器首先要学会削竹篾,这道工序看起来简单,却要求操作时十分细致。”李德福说,要让竹子厚薄、宽窄得当,竹篾数量刚好,需要几十年的磨炼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稍不留神还会受伤。他一边说一边脱下手套,露出了手掌手背上数道清晰可见的伤疤。

“我父亲84岁了,我们让他歇歇,但他闲不住,常编一些小篾货出去买,其实也赚不了什么钱,算是打发时间吧。”据老人的儿子李先生介绍,老人先前在九里乡下打篾货,几年前,他将老人接到城里养老,老人吃穿不愁,但闲不住。城里没有竹料,老人就经常跑到城郊去购买竹子——篾匠的一身手艺从不曾放下。

“做篾货,我心里踏实。不管是雨天还是晴天,都能做,也费不了多大力气。”李德福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的篾货不仅在社区里有销路,一些花篮、竹箱、果盒等还销到了武汉长沙等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制品逐渐被塑料、金属产品所取代,篾编手艺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慢慢消失。“现在篾匠少了,一些篾货破了烂了,也不好找人修补,我就想,丢了多可惜呀,所以我也做一些篾货修补的活计。”李德福介绍,他的修补有时只象征性地收个一两元钱,大多数是免费维修。

“我是老党员,入党有60多年了,做点小篾货,也算是为人民服务了吧。”李德福说。



(以上图片或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不得转载!)


记者:江学文

编辑:周霵

审核:袁李娜


(作者:钟祥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江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