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为支援南水北调基础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4.9万河南淅川群众响应国家号召,辗转搬迁至湖北省钟祥市柴湖镇,在芦苇荡里垦荒造田、重建家园。过去,柴湖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走向小康生活的努力中,这个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近日记者走进了其中的一个深度贫困村——鱼池村。
鱼池村全村327户1235人,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2018年,全村1380亩耕地整体流转给了两家合作社,走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虽然流转费旱涝保收,但全村仍有29户81人没有脱贫。为了做好兜底工作,村里开发了不少公益岗位。
荆门钟祥市柴湖镇鱼池村政法主任全国俊说,今天要摘500斤豇豆,200斤辣椒,200斤茄子。十点钟前要摘完,我来分个工。
在鱼池村蔬菜基地,全国俊正在给公益岗位人员分配任务。贫困户全建卫父子俩都有残疾,妻子患有慢性病,干不了重活,村里开发公益岗位后,全建卫一家三人都成了“上班族”,每人每月都有500元工资。
荆门钟祥市柴湖镇鱼池村党支部书记何辉说,卧床铺的政策兜底,会走路的我们提供公益岗位,会跑步的就是对接工作岗位。为了增收,鱼池村还组建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把前期三资清理中收回的300多亩集体耕地和水面,全部交给合作社统一经营。为了把合作社的生意做起来,村政法主任全国俊想了不少办法。
荆门钟祥市柴湖镇鱼池村政法主任全国俊说,最大的困难就是销售问题,通过驻村工作队帮忙牵线搭桥,我们和10多家客商签订了采购协议。
荆门佰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华峰说,我们这次采购是400多斤,等到下半年学生开学之后,我们每天的量大概在两千斤左右。
这一年多来,鱼池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还发展起了光伏发电、杉树、酥脆枣等8个产业。
荆门钟祥市柴湖镇鱼池村党支部书记何辉说,预计2020年我们村集体收入可以达到70万,纯收入我们50%用于给村民分红。从靠天吃饭到依托产业发展、开发公益岗位稳步脱贫,鱼池村这个曾经的“空壳村”正破壳而出,快步奔向小康的好日子。
(来源:长江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