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质之最(五)| 黄仙洞,怎一个“奇”字了得

荆楚大地,灵秀湖北,35亿年海陆沧桑,历经波澜壮阔的地质演化,这里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地形地貌、生物遗迹、地层岩石、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代表性。通过“湖北地质之最”专题,让我们一起认识那些鬼斧神工的自然造物,深入了解荆楚大地上埋藏的自然奥秘。本期,一起去探寻“别有洞天”的岩溶地貌景观。

黄仙洞岩溶地貌

黄仙洞俗称“黄金洞”,位于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客店镇水磨坪村一带,这里属于大洪山山脉的南端,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钟祥省级地质公园的核心景点。目前,已探明洞穴长度2500余米,洞口高30米,宽20米,洞内蜿蜒曲折,跌宕起伏,丰富的可溶性石灰岩在天然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发展历史,形成了奇特的洞天石林景观和丰富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洞内钟乳石比比皆是,石笋、石柱、石幔、石瀑,形态各异,分别呈红、黄、白、褐等颜色,如玉似翠,如云似锦,色彩斑斓,景致诱人。

黄仙洞石幔群

说起黄仙洞的形成,不得不惊叹地质作用的鬼斧神工。由于正处于东侧南华纪地层(距今约7.8亿年~6.35亿年,以岩溶作用不发育的砂岩、冰碛砾岩为主)和西侧震旦纪地层(距今约6.35亿年~5.41亿年,以岩溶作用十分发育的灰岩和白云岩为主)交界的位置,复杂的构造应力作用于巨厚的岩层,形成的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主要断裂也在此交汇,为岩溶作用的发生和岩溶地貌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水源通道。

有了可溶性的岩层,有了水源通道,想要形成如此恢弘壮阔的溶洞景观,还需要大量的水。黄仙洞所处的水磨坪村又名“水没坪”,恰如其名,这里是一处容易积水、地势较平坦的负地形区域。再加上水磨坪的东边靠近大洪山山脊,地势高耸,东边的岩层也都是不溶于水的岩石,丰富的地表水不会通过其他地下岩溶管道“偷偷溜走”。如此一来,整个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全部自东向西流动,来自洼地东部的大量“外源水”长期对西部可溶岩区进行充分地溶蚀,从而使谷坡下部溶蚀后退、上部崩塌,形成一系列观赏性较好的断崖,而在水流汇集的南侧断裂部位,岩溶作用更是深深切入地下,顺着北东向断裂不断地冲蚀、溶蚀,最终形成了巨大的黄仙洞洞穴系统。

黄仙洞—水磨坪岩溶洼地

“沧海桑田”边石池群

黄仙洞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被称为“沧海桑田”的边石池景观。这是一种由于地表片流作用形成的次生沉积物“边石”,成面状集中展布所形成的特殊岩溶地貌。

这些边石池群形态完整度高、数量惊人。据统计,大于1平方米的池子有1833个,最大的164平方米,最深的1.4米,整个面积达到两万平方米以上,这在国内外已报道洞穴内的同类景观中是非常罕见的,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边石次生沉积物景观。

当丰水期来临时,每个边石池里的水都向外溢,犹如银白色的丝绢在流动。入冬后,水干石枯,这里仿佛又成了沟壑纵横的“梯田”,令人叹为观止。

【地学知识窗 】 边石池是怎么形成的?

边石池形成的地方一般地势较为平缓,当洞顶的滴水或慢流水流到洞底较低洼处,在低洼地积满水后,水就从较低的池边溢出。由于洞底凹凸不平,当溢出的水遇到凸起处时,水流速度加快,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并快速逸出,导致在凸起处发生碳酸钙淀积。就这样经过数千万年的相同过程,碳酸钙沉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边石坝。边石坝围成的大大小小的水池就称为边石池。

来源: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湖北地质博物馆)


(作者:钟祥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