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疫”

去武汉的,岂止“白衣战士”

    1月18日,星期六,腊月二十四,南方人这天过小年。

    年关将至,热情、善良、勤劳、丰收的中国人都在为春节的到来忙碌着。

    他更忙。

    他叫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84岁,已是耄耋老人。

    那天,他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下午还在广东省卫健委开会时,便接到通知要他马上赶往武汉。

    当天的航班已经买不到机票了,助手匆匆帮他回家收拾东西,直接到会场跟他会合后赶往广州南高铁站,挤上了傍晚5点多钟开往武汉的高铁。

    春运期间一票难求,临时上车的他被安顿在餐车一角。

    一坐定,他马上拿出文件来研究。

    晚上,快11点到达住处,他又简单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

    第二天开完会,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他又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了解情况。

    中午来不及休息,下午开会到5点,他又从武汉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

    到达北京,他马上赶往国家卫健委开会……

    我无法知晓他这一路来的具体细节,但我知道,他的行动,与武汉,与湖北,与人民,与国脉,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而他,只是冲锋陷阵的开路先锋之一。

    后面,是数以万计的浩荡大军。

    武汉这是怎么啦?

    武汉历来坚强如钢呀!

    她强忍着泪水,伤心地对母亲长江说:妈妈,我“病了”!

    其实早在去年12月8日,或许更早,她就感到身体的不适了。她还以为是小毛病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去看医生,挺一挺就过去了。

    但这次不同寻常。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或许是对人类不遵循自然法则的报复,或许是惩罚。她怎么会想到,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要从她的身上撕开一道口子呢。

    终究还是大意了!

    但她很快醒悟过来,很快振作起来!

    一支又一支敢死队冲向病毒!

    有人倒下,但从未有人后退!

    武汉依然坚强如钢!

    共产党员、院长、医生,是张定宇的三重身份。

    “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张定宇说。

    他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

    57岁的他,从一名普通医生起步,先后担任武汉市四医院副院长、武汉血液中心主任。从医33年,曾赴汶川地震重灾区,也曾支援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

    去年12月29日,4例华南海鲜市场集中发生的肺炎病例入院,他随即到岗,组织医护人员紧急投入战斗,开展检查、检测。

    第二天上午,院长办公会布置腾退病房,抽调医护力量,进入病患救治一线。

    随着疫情的愈发严重,金银潭医院240多名党员顶上去了,600多名职工全部跟了上去,从未有人主动要“下火线”。

    至今,他们已经与病毒鏖战两个月之久。

    但谁会知道,这个在前线的钢铁战士的手臂里会有一根管子呢。

    2018年10月他被确诊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渐冻症。这种罕见病目前无药可救,通常会因为肌肉萎缩而逐渐失去行动能力,就像被慢慢冻住一样,最后呼吸衰竭而失去生命。

    “我会慢慢失去知觉,将来会真的跟冻住了一样。慢慢地我会缩成小小一团,固定在轮椅上。每个渐冻病人,都是看着自己一点点消逝的……”

    “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必须打赢这场战争!”

    行走艰难的张定宇坚定地说。

    他从来没说过,在武汉另一家医院工作的妻子,在工作中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住进相隔十多公里的另一家医院。

    妻子入院三天后的晚上11点多,他赶紧跑去探望,却只待了不到半小时,叮嘱了下:保重。

    他把内疚、担忧、伤心,全部吞进了肚子。

    他必须坚强。

    幸运的是,妻子康复出院了。

    刚一出院,她就来到金银潭医院,伸出胳膊,捐献血浆,共同拯救还在与病魔做斗争的病人。

    …………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14亿国人的心。

    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1月25日,他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

    1月27日,他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严峻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全国打响!

    都是江水相连、山河襟带的兄弟,能不揪心吗!

    比如武汉与长沙,湖北与湖南,自古就是患难与共、心手相牵的好兄弟。

    数千年来,兄弟俩一直坚定地守望与惦念,不论岁月沧桑,不论风吹雨打,从未动摇,从未间断。

    吴安华是1月21日毅然奔赴武汉的。

    他是首批援助湖北的医疗专家之一,也是湖南首位援助湖北的医务人员。他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专家组成员。

    1月21日早晨他还与同事们一起在查房,接到命令后,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回家收拾行李准备出发。其实他就住在医院内的宿舍楼,完全有时间吃了中饭再走,但他知道疫情重大,容不得半点耽误。

    于是,他就饿着肚子去了车站,只身一人毅然北上入鄂。

    他的妻子叫李凤云,也是湘雅医院的一位医生。

    她告诉我,老吴参加过抗洪抢险和汶川地震医疗队,参与过救治SARS病人。但他身体不太好,2009年得过心梗,心脏里还放着支架。

    21日上午,老吴在电话里跟她说了,可能马上要去武汉。但她没想到的是,老吴会走得那么急。拿着旅行包,装上几件换洗的秋衣秋裤,就匆忙赶往高铁站了。走的时候,头发有些零乱,甚至衣衫不整,包里更是乱成一团。

    到了武汉,老吴知道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才委托他一个从南京过来支援的同学,买了换洗的外套。更让李凤云和老吴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待几天就会回,没想到一去已经一个多月了。老吴在武汉主要负责培训感染控制方面的医务人员,因为太忙,不方便接听电话,每天只能是他抽时间给李凤云打个电话,或视频聊天一下。

    我问李凤云,老吴去了武汉,担不担心,伤不伤心。她说,肯定有担心,因为她是医生,但不至于伤心,因为她也是湘雅人。面对危难,湘雅人都会这样做。

    医院党委宣传部主任严丽告诉我,紧随吴安华主任身后,有数百名湘雅人去了湖北抗疫一线。但对于百年湘雅来说,这只是一个局部,一个片段。

    还有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还有“南湘雅、北协和、东齐鲁、西华西”中的协和、齐鲁、华西,还有……

    其实他们的热血,始终奔腾在爱国情愫、民族情感的历史大潮之中。

    而他们,只是南下、北上、东进、西行中的一分子。

    目前在武汉,有来自全国的“白衣战士”4万多人在与病毒展开激战。

    去武汉的,岂止“白衣战士”!

    “谁愿意去雷神山援建?”2月3日上午8点,中建八局安徽分公司华中片区经理方磊在微信群里问。

    “我愿意去!”

    “我报名!”

    …………

    2月8日就要交付使用,今天必须出发!

    方磊接到这个紧急通知时,人还在淮南,他是在回合肥的路上发的微信。

    不到一会儿,人就召齐了。

    队伍召集齐后,大家就以最快速度准备好相关物资。

    下午4点,他们就出发了,晚上8点抵达武汉。

    到了武汉,方磊他们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物资比较缺乏,也没有办公室作为指挥部。他们公司在武汉有项目组,除了从安徽召集的突击队员,还有从河南和湖北等地前来汇合的伙伴,队伍总人数大概有140个人。由于是突发任务,加上又在春节期间,现场的施工材料和工人的防护用品都很缺,好在他们在当地的项目承包商帮了大忙,提供了材料,一解燃眉之急。

    第二天一早,他们的项目就开工了。他们主要负责部分病房区的电气、给排水、通风等机电安装施工任务。

    2月6日上午,武汉突然下起大雨,但工作不能停,他们披上雨衣,继续投入战斗。

    有没有困难呢?

    当然有。他们承担着施工难度最大的公共区域内通风空调系统。方磊说,由于整体工期短,施工现场必须采取交叉作业,常常一个过道上就有60多个工人。交叉作业需要工序倒置,必须做好非常准确的协调工作。于是,他们先把工序的流水线做出来,这样才能保证即便是交叉作业也不会混乱。

    2月8日是元宵节。但方磊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也没时间去想这些。

    他们只记得,那天是他们负责的A1区的收工节点,大家都想又好又快地完成国家任务,这对每一名突击队员来说是比过节更重要的事。

    2月13日晚,方磊他们返回合肥后,按照相关要求,在合肥高新区进行隔离医学观察14天。

    还有大年初一运送10万只口罩前往武汉疫区的快递公司货车驾驶员熊楚英;

    还有……

直面病毒,就是“最美逆行者”

    “谭念!谭念!”

    谭念慢慢地睁开眼睛,一位同事站在了他跟前。他再环顾一下四周,才意识到自己坐在走廊上靠着墙壁睡着了。

    他赶紧走进办公室,吃了一碗泡面,换上新的防护服,继续投入工作。

    今年36岁的谭念,土生土长长沙人,是长沙市中医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

    这一幕发生在除夕之夜。

    那天,他早早吃过团圆饭,到医院值夜班。走的时候,六岁的儿子翔翔牵着他的手说,爸爸,你要早点回来哦。他匆忙赶到医院,穿上防护服、带上护目镜,开始值夜班。医院本部和东院已开放发热门诊,放射科也安排了一个X片室和一个CT室,专门接诊发热病人。为了照顾科室的女同事,他和另外6位男技师包揽了这个任务。由于防护服穿脱很不方便,为了少上厕所,他只在刚接班时喝了几口水。

    发热病人陆续前来,谭念一会儿到X室做检查,一会到CT室做检查,来来回回走动,一直忙到深夜12点多。由于连续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工作了好几个小时,他觉得有些气闷。趁稍有空隙,他打开诊室门准备去走廊上的小凳上坐坐,稍微休息透口气。

    然而,只走了几步,他就觉得双腿乏力,靠着墙壁慢慢坐了下来,没想到一下就睡着了。直到十来分钟后,有同事经过看到他坐在冰凉的地上小憩,把他叫醒。

    “现在是冬季流感流行季,因流感引起发烧、肺炎的患者不少,除夕当天放射科共接诊40多名发热病人,我们必须仔细排查。这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本职工作。”谭念告诉我说,“我们医院、我们科室有这样的好传统,罗春主任曾主动申请援藏一年半,罗远健副主任受伤了,但为了患者,打着石膏做手术。他们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更何况在这个特殊的时刻。”

    有病毒的地方,就是前线;直面病毒,就是“最美逆行者”。

    武汉之外,也有无数支敢死队。

    他们就是离病毒最近的人。

    核酸提取、体系配制、扩增检测……每个操作程序背后,都是危险和希望并存。

    痰标本要开盖培养病毒,震荡和高速离心处理会产生大量气溶胶,危险无处不在,一着不慎就会感染。

    山东省昌乐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医师张晴晴,今年31岁,她就是敢死队的一员。

    1月27日,大年初三。

    中午12时,已经上了一天夜班的张晴晴仍然坚持在隔离病区查房。当她正准备脱下防护服吃午饭时,突然接到指令:一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出现了发热症状,马上送到医院隔离。

    她顾不上吃饭,立即着手准备医用设备和药物,并安排现场人员防护、疏散发热门诊患者。半小时后,120急救车将患者直接送至感染性疾病区,她迅速给患者问诊查体、抽血、安排做肺部CT检查等。CT检查显示患者肺部病灶特点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高度相符,随后报告血常规白细胞极低,已经符合高度疑似病例。

    下午3点,昌乐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带专门设备来院取两个血样、血气和鼻、咽拭子、痰标本。专家们都明白,患者现在正处在排毒高峰期,抽血需要靠近患者、接触血液,血气是采取患者动脉血,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取鼻、咽拭子需与患者面对面操作,能刺激患者咳嗽、喷嚏、恶心、呕吐,被传染风险更大!

    潍坊市专家组决定通过电话指导采样。其实,这个病人本可以由白天或者下午接班的同事们操作。但是,张晴晴考虑到自己已和患者较长时间接触,为避免他人感染,她坚定地对专家组说:“必须由我取样,要感染就感染我自己!”

    专家组被感动了,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她的请求。

    现场是新闻的源头,也是记者的战场。

    在这场战役中,记者也是战士,是逆行者。

    1月24日,鼠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除夕本是中国家庭团圆守岁的日子,但为了一个更大“家庭”的圆满,越来越多的记者写下“请战书”,执炬逆行。

    “我是跑口记者,我报名。”

    “我愿意!我报名!”

    请战声此起彼伏。

    除夕之夜,在接到山东省将派出138人的医疗救援队奔赴武汉防控疫情一线的消息时,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闻声而动,于22点56分向全体记者发出“征集令”,与医疗队伍同行“出征”武汉。消息发出后不过几分钟,十几名记者争先报名。

    作为其中一员,第一个报名的记者刘洋出征前还前往疫情省级定点医院采访,发回了“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系列报道。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这是检验我党性初心的一次大考,我要发挥‘新闻轻骑兵’的作用,全力以赴做好一线报道!”他说。

    同一时间,在祖国南方,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黄嘉莉正在采编南方医院医护人员踊跃报名参加武汉医疗队的新闻。接到台里的随行报道意向询问后,她很快表态参战,火速在两个小时内收拾行装,于深夜登上去往武汉的飞机。

    “我是党员、转业军人,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电视新闻中心摄像臧穆也第一时间响应报名,成为黄嘉莉的同行者。

    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第一个深入该医院隔离区发热门诊采访的记者叫高睿,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用隔离服和护目镜“武装”自己,高睿和摄像师一起拍摄了医护人员为患者抽血、取样检测等检验步骤,记录了发热门诊内最真实的故事。

    通过新闻镜头,医护工作者也得以为奋战一线的战友加油,向惦念着他们的家人、全国观众报平安。

    还有,全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坚决响应号召,互相监督、互相约束、自我隔离……

    正月初二早上岳母打给我的电话依然回响在耳畔:疫情这么严重不要过来了,在家里安心待着,电话拜个年就行了;现在是非常时期,没那么多讲究了,村上镇上都在进行摸底登记呢。

    这个春节,表面看,少了些亲情、友情,但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

    这个春天,大家还没有踏青赏春,沐浴阳光,但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相信从这个春天开始,大家都会学会当阳光,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

    人民和历史不会忘却

    “越来越多的患者出院了,可是我们院长再也回不来了。”

    2月20日上午,武汉市武昌医院门口,一名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乘车远去。护士注视良久,喃喃说道。

    在武昌医院防疫指挥部的大屏幕上,治愈出院患者一栏里,闪烁的数字“408”里,不包括他们的院长刘智明。

    2月18日10时54分,51岁的生命从此定格。

    刘院长个子很高,很儒雅。他工作起来很认真,待人也温和。

    他的妻子也是抗疫一线的战士,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护士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几乎每天都要在重症病区工作7个小时。1月21日,她接到丈夫的电话,得知武昌医院作为市发热定点医院,要在2天内转运患者,进行院区改造,接收发热患者。

    1月22日4时,妻子再次接到丈夫电话,请她帮忙收拾一点换洗衣物送去,因为成为定点医院后他就不能回家了。

    谁知到了第二天下午,当她再次接到电话时,是被告知丈夫因病毒性肺炎进了重症病区。

    2月3日,丈夫因为病情危重用上了呼吸机。妻子在微信视频时,再次提出要去照顾他。屏幕那头,不能说话的丈夫摇了一下头。

    “折腾了一晚上……我以为我要死了,缺氧。今早打了呼吸机,好多了!”2月4日,丈夫发来几句简短对话,妻子哪想到,这竟是夫妻俩的永别。

    疫情还没结束,他怎么舍得走呢!他也放不下心呀!

    他最放心不下的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他曾说过,万一别人有事,他会愧疚一辈子。

    春暖花开的季节即将到来时,他永远离开了……

    不!他没有离开,只是化作这个春天最亮的一道光,去温暖世界了。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刘智明医生感动了也挽救了无数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通过社交媒体对刘院长的去世深深地表达着哀悼。

    彭银华,武汉协和江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

    他今年才29岁,正值青春年华。

    1月21日,他所在的科室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于是,他将正月初八的婚礼请柬塞进抽屉,主动请缨进驻新冠肺炎的临床一线。

    疫情发展很快,他和妻子达成共识:“疫情不散,婚期延迟。”

    但几天后,战斗中的他发烧咳嗽……

    2月20日21时50分,他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去世。

    办公桌抽屉里的婚礼请柬,再也无法发出;他和妻子因疫情推迟的婚礼,再也无法举行。

    而此时,他的爱人,已经怀孕6个月。

    孩子肯定不知道现在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但我相信,他(她)长大后一定会以自己拥有一位英勇的父亲而骄傲!

    还有宋英杰医生、李文亮医生、姜继军医生、毛样红医生、蒋金波医生、宋云花医生、姚留记医生、徐辉医生……

    这是和平年代,最惨烈的战争。

    人民和历史怎么会忘却在这场战争中倒下的白衣战士们呢!

    倒在这场激战中的,还有警察、官员、工人、志愿者、城管、支书等等。他们大部分是过劳牺牲,大部分是共产党员。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烈士!

    我们同样不能忘却被病魔夺去生命的所有的不幸的同胞,和他们的亲人。

    不论是院士、前市长、画家、诗人、导演、健美冠军,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曾以坚强的毅力,与病毒进行顽强的斗争。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艰难之中,他们仍对抗击疫情的战斗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这场灾难,以生命的代价,唤起人类对生活和生命的重新审视,对大自然的敬畏!

    有个故事,令我无限深思。

    前两天,我电话采访了长沙一位叫刘建华的爱心妈妈,她主动请缨照顾父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三岁零四个月大的桐桐,已经在酒店房间自行隔离十多天了。

    2月11日下午,长沙下起了雨。

    突然,桐桐跪在窗户边的沙发上与窗外的大自然对起话来。

    “竹子先生,你好,你家有伞吗?”

    “下这么大的雨,你都淋湿了,你冷吗?”

    窗外是个小山坡,山坡上有裸露的黄泥,有高高的树儿,还有几株矮小的竹子。树梢上时不时飞来几只小鸟。

    “泥土先生,你好啊,你冷吗?你怎么不盖被子呢?”

    “小鸟,小鸟,你在家吗?你来陪我玩啊!”

    又有几只小鸟飞了过来,站到树梢,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小鸟,小鸟,你们好啊!”桐桐高兴地说,“你们在干什么?在开会吗?”

    一阵叽叽喳喳后,那几只小鸟又飞走了。

    “祝你们一路顺风!”桐桐一边挥着手,一边大声对它们说。

    刘建华站在一旁,边听边流泪。

    她想,如果大人们都如此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新冠病毒可能也不会来侵袭人类。

    17年前的“非典”疫情暴发,我在北京的军营,经历了那个极不平静的春天。那场危机留给中国人的教训实在太多了,人们开始反思生活习惯中存在的陋习,并学会尊重其他生物,学会尊重自然。

    然而随着“非典”的平息,在“非典”时期遭到“围歼”的各种陋习开始死灰复燃,受到一致“追捧”的良好习惯渐渐被淡忘。我想说的是,相比日渐松懈的我们,我们的“敌人”却从未示弱。或许,这是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两个场景总是萦绕在我脑海中。

    一个是桐桐妈妈跟我说的一番话。电话采访时她说,这个初春,虽然她一直在病床上躺着,看不到阳光,也抚摸不到春风,但她却看到满眼的春天。她说,医务人员和社会各界给她的温暖,不比春天更温暖吗?成批的病友高高兴兴地出院,不是这个春天最美的花儿吗?

    一个是一则新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中方行动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他还说,中国采取了从源头上控制疫情的措施,“为全世界赢得了时间”,“中国不仅保护了本国人民,也保护了世界人民”。

    此时此刻,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仍在紧张地进行中。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我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也一定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这,是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的决心,是人民战“疫”的信心!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纪红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