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口罩成为了被抢购的稀缺品,特别是N95口罩,简直成了当前最抢手的防护用品。“出门必须戴口罩,口罩必戴N95”似乎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防范疫情,不仅要佩戴口罩,更要正确地佩戴口罩。但佩戴什么样的口罩要基于个人暴露于疾病的风险来考虑。不同情况下,需要佩戴的口罩是不一样的。
理性防护要做到,口罩适合最重要
身体健康的普通人没有必要把N95口罩作为标配,外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对于疑似患病或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不能佩戴带有单向呼吸阀门的口罩,否则不能阻隔自身病毒向空气中传播。而对于处于高风险环境中的医护人员,由于他们时刻与病患密切接触,因此必须佩戴防护级别更高的医用防护口罩。
目前,我国医用N95口罩的日均产能只有60万只,而这是一线重症病房医务人员迫切需要的基本防护。他们在为我们奋战,让我们也为他们做一点事,理性防护,把N95口罩留给更需要的他们。
洗手是戴口罩前,必需的“预备动作”
日前,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监测中,在一名确诊患者家中门把手上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这是广州首次在外环境中发现。市疾控专家提醒,日常家居细节中,有许多可能造成病毒间接传播的途径,容易为人所忽略,如手机屏幕、电脑键盘、水龙头等都需要日常清洁。
与此同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提醒公众,戴口罩之前一定要洗手,做好手部卫生再戴口罩。从目前的情况分析,新型冠状病毒除了通过呼吸道实现飞沫传染之外,还可以通过接触传染。“病毒可以在我们日常碰触的物体表面停留,如果我们的手碰触过沾染了病毒的物体,再去摸鼻子、揉眼睛,很有可能通过粘膜感染病毒,这就是接触传播。所以洗手非常重要。”李太生介绍,在没有条件洗手的情况下,用浓度为75%的酒精擦拭皮肤,是很有效的消毒方式。
人少的公园、独自驾车,未必要“全副武装”
在目前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公众能有出门戴口罩的防护意识很好。但是不是迈出家门的那一刻就一定要“全副武装”呢?李太生主任介绍,在开放的环境下,特别是像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这样相对空旷、人员稀少的露天环境下,原则上不用戴口罩,大家可以自由呼吸新鲜空气。但是在人员相对多一些的场所,尤其是超市、商店这样的室内场所,即使人少,也要戴口罩。
此外,如私家车这样相对私密的环境,在没有搭载过疑似病毒感染者的情况下,一个人开车,也没有必要一定佩戴口罩。
同时,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公众佩戴口罩指引”中也对不同场所匹配不同口罩做了“官宣”:
室外环境 在建筑工地、野外郊游等室外环境工作或活动的人员,除职业防护外,原则上可以不佩戴口罩。室外环境下需要戴口罩时,通常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家庭环境 家中无密切接触者原则上可以不佩戴口罩。家庭成员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佩戴口罩,通常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工作环境 处于单人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原则上可以不佩戴口罩。处于多人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办公环境宽松、通风良好,且彼此间确认健康状况良好情况下可以不佩戴口罩。其它工作环境或无法确定风险的环境下应佩戴口罩,通常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其他场所 公众处于公共交通工具、厢式电梯等密闭小环境时,应佩戴口罩,通常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微波炉、蒸锅加热,这样给口罩消毒不靠谱
病毒怕热,那我们能不能用微波炉、蒸锅对用过的口罩进行加热消毒呢?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网传的各种“奇葩”消毒法不可取。因为无论是用微波炉、电烤箱还是蒸锅加热口罩,都会不同程度破坏口罩内部结构,口罩就不能再用了。
一只口罩的使用寿命有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呼吸康复中心主任医师王建军介绍,N95口罩如果没有污染,没有沾染飞沫,没有变形,口罩和面部贴合紧密,一般可以佩戴三天。但是如果接触了新冠的病人,或者感觉佩戴时有呼吸困难需要及时丢弃;外科口罩及医用口罩如无发热或流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口罩可以重复使用,但连续佩戴最好不超过4个小时。此外,污染或潮湿时需要随时更换。
此外,对于健康人群在正常活动时佩戴过的口罩,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超市买菜等日常活动佩戴的口罩,携带新型冠状病毒的概率很小,使用后不需要消毒,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而出现乏力、发热等症状的疑似病人戴过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人民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