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只克隆猴在中国出生 研究遵守实验动物伦理规章

世界首只克隆猴在中国出生

两只克隆猴目前生长状况良好;第三只克隆猴最早月底诞生

新京报讯 昨天,世界顶尖生物学术刊物《细胞》(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灵长类动物猕猴的成果。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团队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

去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 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

据介绍,“姐妹”俩的基因,来自同一个流产的雌性猕猴胎儿。科研人员提取了这个猕猴胎儿的部分体细胞,将其细胞核“植入”若干个“摘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结果产生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后代,这个过程也就是克隆。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介绍,他们当时移植了79个胚胎,有六个代孕母猴怀孕,最终健康产下了两个猴宝宝。

孙强说,中中、华华两个克隆猴有专业的兽医团队和精心的呵护,目前生长情况良好,没有任何异常。通过27个微卫星DNA位点分析证明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核基因组信息与供体体细胞完全一致。按他的说法是,长得越来越像。

记者从神经所了解到,体细胞克隆猴还有第三只,目前尚在代孕母猴的孕育中。如果一切顺利,将在本月底或下月初诞生。

- 焦点

1 克隆猴有几道坎要过?

孙强介绍,克隆猴之所以这么多年没有成功主要有三个难点。

一是细胞核不易识别,“去核”难度大。作为受体的卵细胞,必须先把细胞核“摘除”,才能容纳体细胞的细胞核,重新构建细胞。但是,猴的卵细胞核去核难度非常大。比较小鼠卵母细胞和食蟹猴(猕猴一种)卵母细胞,可以看出,小鼠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占比非常大,很容易去除;而食蟹猴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则占比非常小,非常难操作。

二是卵细胞容易提前激活。卵细胞处于休眠状态,要继续发育都需要激活,然后才能发育。自然受精的情况下,卵细胞在受精的同时就会被激活。而体细胞克隆,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激活。因此,“唤醒”的时机要求非常精准。但是,使用传统方式,猴的卵细胞很容易被提前“唤醒”,往往导致克隆“程序”无法正常启动。

三是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发育效率低。孙强给的数据显示,猴子的囊胚发育率(受精卵发育一段时间才能叫囊胚)远低牛、老鼠、猪等,优质囊胚率更低。受精卵着床后,很容易早产或流产。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做的实验,7个胚胎,60天内全部流产。

2

研究可促老年痴呆症治疗

中科院院士、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说,体细胞克隆猴构建成功的意义首先是证明了猕猴可以用体细胞来克隆。

“猕猴可以成为真正有用的动物模型。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于能在一年内产生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复杂和精准的基因编辑可以在体外培养的细胞进行,然后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蒲慕明说,“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这是制作脑科学研究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关键技术。”

此外,他还介绍,克隆猴可以减少个体间差异对实验的干扰,大大减少实验动物使用数量。

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然后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

据神经所专家介绍,目前绝大多数脑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疗,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研发药物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类相差甚远,研发出的药物在人体检测时大都无效或有副作用。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

- 对话

“研究严格遵守实验动物伦理规章”

昨天,新京报记者专访了项目负责人、中科院神经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了解了这次克隆实验的一些细节,并探讨了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

新京报: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但是灵长类动物有很多,为何选择猕猴做实验?

孙强:因为猕猴属的食蟹猴和恒河猴是最常用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

新京报:听说你们用的并不是成年的猴子,而是胚胎上摘取的组织,胚胎发育几个月了?

孙强:我们选择的不是胚胎,而是流产的胎猴组织。这是有区别的。组织来源的流产胎猴约60日龄。

新京报:你们选择哪里的体细胞?细胞分化是否完全?

孙强:我们选择的是胎猴的成纤维细胞,是一种分化的体细胞。

新京报:胚胎细胞和体细胞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体细胞不能再发育成个体?

孙强:胚胎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但是数量有限。体细胞都执行特定功能,就是完全分化了,没有发育的全能性。再变成全能细胞,需要体外培养增殖。二者的胚胎构建方式不一样,胚胎细胞是自然受精形成的,体细胞要成为胚胎,就要进行核移植。

新京报:体细胞克隆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孙强:需要把卵母细胞去核,然后将体细胞注入去核卵母细胞中,并融合激活,体外培养成克隆胚胎,然后移植到代孕的受体母猴子宫中,发育完全后,成为克隆后代。

新京报:灵长类克隆有哪些难点?

孙强:我之前也介绍过了,去核难度大,克隆胚胎发育率低等。

新京报:灵长类克隆有何意义?

孙强:简单来说,就是可为生物和医学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在进化上与人类更接近的动物模型,且解决了灵长类繁殖周期长和个体差异大的问题。

新京报:克隆灵长类动物,并为人类研究提供,是否存在伦理困境?

孙强:我们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伦理规章开展相关研究,同时该技术的建立,为将来以猴为主要模型的研究动物数量使用极大减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