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湖,那村那房那人

   

初夏,荆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上头村。

 

 

  66岁的房书芬悠闲地坐在自家青砖瓦房内,院内玉米已有1米多高,快靠近屋檐了。“马上要进城住楼房啦,125平方米的大房子。”见有客人来访,房书芬兴奋地拉开了话匣子。“现在没人盖房了,大家都往生态新城搬,村子快要空了。”陪同记者采访的村支书曹三训说。

 

   

 往昔,疯长芦苇戳穿垫絮

 

  房书芬17岁时,随家人从河南淅川移民到钟祥大柴湖,落户红英村。


  母亲过世早,房书芬早早嫁到上头村。丈夫也是淅川移民,兄弟4个。作为长兄长嫂,他们分到了一间房。“说是房子,就是把荒湖滩上的芦苇砍下来,晒干后用泥巴一抹,用棍子搭个架子,上面再盖一层芦苇挡雨,那就是一个家。”房书芬说,一到春天,一丛丛芦苇从地下钻出来,能把床上垫絮戳穿。


  随着3个儿子降生,日子更加窘迫。夫妻俩勤扒苦做,可人均8分地,无论如何也刨不出金子来。儿子长大要成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夫妻俩举债300元,盖起四间瓦房。


  2004年,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大柴湖实行第二次移民,房书芬大儿子一家迁到钟祥市长寿镇安家。“二儿子结婚借了3000元,卖了几年麦子才还清。”房书芬说,二媳妇嫁过来后没分田,一直在外打工,现在一家人在钟祥城区租房生活。


  房书芬是大柴湖38个移民村、8万移民的缩影。至2014年,大柴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15户13568人,贫困问题仍突出。


  荆门市副市长、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梁早阳说,省委、省政府推进大柴湖“开放开发、振兴发展”,成立大柴湖经济开发区,翻开了大柴湖新的一页。

 

 

  新居,老人高兴得翻跟头

 

   上头村离大柴湖生态新城有半个小时车程,记者决定到房书芬和小儿子的新居去看看。


    生态新城与大柴湖经济开发区隔着一条武荆高速公路,新城正在抢种草皮和树木,一排排六层小楼,水电气宽带一应俱全。房书芬选了一楼。


    时近中午,房书芬在开发区武住电装有限公司上班的小儿子陆臣,趁午餐时间,骑着摩托车回到亮堂堂的新家。


    “我们4口加上妈妈,共5口人,按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人均25平方米的规定,搬进125平方米装修好的新房,一分钱没出,政府还发了一床棉被,给了5000元钱置办家具。”陆臣说。


    “春节搬家那天,老妈开心死了,60多岁的人在沙发上翻跟头。”陆臣说,等到秋季,移民新城小学开学了,就把孩子和老妈都接过来。老房子按要求拆了复垦种田。


    陆臣和妻子在一个厂,两人月薪7000多元,计划年底把几万元债务还清,好好地享受生活。


    “按我的职级,再升一级,收入就过万了。”陆臣说,现在仅武住电装一家企业,就有800多人,到年底估计增加到1500人,大部分是柴湖人。


    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宏伟介绍,生态新城一期10万平方米分房完毕;二期15万平方米近期交付使用;三期明年上半年交付,规划入住5万人,将打造具有鄂豫文化特色的现代田园。

 

 

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唯一让房书芬担心的是,住进楼房后没事做。虽然年纪大了,可毕竟劳动一辈子,腿脚还利索,也想为儿子分担一点。

 

  上头村1200亩耕地已全部流转给两个合作社,一个种蔬菜,一个种水果。在老屋住,房书芬可以打些零工,一天有50多元收入。


  陆臣劝妈妈,搬到生态新城后,离农青园艺公司很近,花卉大棚里冬暖夏凉,移苗换盆活又不累,每天能挣80元。再说,生态新城正组建艺术团,妈妈年轻时爱唱豫剧,正好发挥特长。


  守着几亩薄田辛苦一辈子的房书芬不知道,柴湖已流转土地3万余亩,发展花卉、果蔬等高效农业,每亩流转费1000元,亩均收益比辛苦种植一年的纯利润还要高,仅农青园艺1000亩盆花的年收益,就相当于过去柴湖全部10万亩耕地的总收入。


  在外漂泊打工十多年的陆臣深有体会,园区里上班的柴湖人越来越多了。三年来,大柴湖近万劳动力转移就业,以人均收入2万元计,创收达2亿元,全区人均增收2000元。至去年底,大柴湖贫困人口减至4819人,减贫率65.4%。


  李宏伟介绍,大柴湖大手笔建设“中国花城”,打造全省花卉交易中心;推进3万亩有机蔬菜和1万亩果药基地。工业聚焦汽车光电子产业,目前已落户30多家相关企业,百亿汽车电子产业链正在形成。“白天上班能挣钱,晚上回家能团圆。”盯着开发区那张巨大的宣传牌,陆臣自言自语,“工作有了,房子有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来源:钟祥发布  编辑:周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