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中国经济周刊》刊发报道《“铁总”又要调价 王梦恕:涨幅过高不合理》。4月18日,该报道上网后引发热议。绝大多数网民的留言,一如既往吐槽一片,对涨价非常不满。其中一些看上去比较理性的评论,也只是赞同中国工程院院士、铁路专家王梦恕的说法:此次调价涨幅过高,并不合理。
平心而论,报道标题虽然存在明显的导向,但内文也还算注重观点平衡,引用了另一位专家的另类说法——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赵坚教授表示,铁路票价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比如杭州到温州段,虽然客流量不是非常大,但是该地区经济水平和人均收入都比较高,对于价格的承受能力较强。这段距离,高铁是最适合的交通方式,若完全进行市场化调节,票价应该更高,甚至可以高过机票价格。”
赵坚的观点,并非信口开河,也不是刻意要跟普罗大众作对。这不光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市场问题、政策法规问题。
此次调价涉及东南沿海高铁开行的200~250公里时速动车组列车,铁总称将对该范围票价进行优化调整,多路段根据车次客流状况尝试区间票价。记者查询后发现,除少量涉及车次票价下调外,绝大多数涉及车次票价均有不同幅度上涨,宁波至深圳段一等座票价涨幅最高超过50%。
铁路不是城市公交,它有公益性,更有营利性,不能让它长期亏损运营。而铁路的基础建设、运营成本很高,它肯定要计算投入产出比。如果说需要照顾普罗大众的利益,赋予普速火车更多公益性的话,那么动车组则应该更多地体现价值规律,完全由市场定价,随行就市。尤其是东南沿海铁路属于混合制铁路,而非国有干线铁路,投资主体的不同,决定了价格调整的复杂性。
王梦恕表示,对于铁路混改、票价调整机制等问题,目前各方仍在协商。所谓各方,就包括不同的投资方。这样的利益调整,肯定是非常棘手的。考虑到中国特色的“混合制经济”,其实大多数投资主体都或多或少具备国有资产背景,涉及一些具体的利益问题,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那一套逻辑去处理,还要“兼顾”一点其他利益。
但是,从长远发展看,只有不折不扣地遵循市场法则,才能形成最根本、最有效的价格调节机制。有人以中国的铁路具有准垄断性质为由,否定铁路运输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否定列车票价也可以随行就市。其实,这是个误区。就算铁路是个完全垄断的行业,交通运输市场这一块,不是还有航空和公路客运吗?动车组列车定价太高,自然会引导乘客更多地选择长途客车和飞机出行,从而逼迫动车票价回归理性。
坐过动车、高速动车(高铁)的人都知道,动车组列车安全、舒适、方便、快速,具有公路客运、民航客运所不具备的优点,当然也有不如它们的地方。而正是因为它具备那些特有的好处,人们才选择它出行。所以不必担心涨价而流失客源,关键是定价机制是否合乎市场规律。单靠行政手段是不行的,定高定低都会有人吐槽,进退失据。
高铁的发展,必须市场化,且越早越好。如果有那么一天,动车票价的上下浮动不再是“‘铁总’又要调价”了,而是地方、地段、区域及不同属性的铁路公司根据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自发调价,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吐槽的声音会越来越少,最终归于平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