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花:三十载守护新生 一袭白衣写芳华

 

在钟祥市妇幼保健院,有这样一位白衣天使:杨春花,自1991年踏上产房助产岗位,她始终以“零差错”为标准,累计参与接生超万例,在危急时刻,她也是产妇眼中的“定心丸”,转岗后勤后,她依然心系母婴健康,从产房护士长到总务科科员,她用半生坚守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1991年盛夏,21岁的杨春花第一次穿上护士服走进产房,那时的产房条件简陋,听胎心全靠听筒,接生记录都是手写,“第一次协助接生时,看到产妇痛苦又坚毅的眼神,听到新生儿第一声啼哭,我就知道这就是我一生要坚守的地方”,杨春花回忆道。

30年来,杨春花见证了产科医疗的飞速发展:智能胎心监护仪取代了传统听筒,数字化管理系统替代了手写病历,无痛分娩技术让产妇少受痛苦,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她先后参加了近百次专业培训,练就了扎实的业务能力。

2019年4月20日的清晨,一声呼叫打破了病房的宁静,“护士!我感觉不舒服,阴道有异物掉出来了!”

杨春花护士长意识到“可能是脐带脱垂!”,立即为产妇进行检查,确定为脐带脱垂,立刻吩咐助产士“启动急救绿色通道,紧急启动MDT,通知手术室、新生儿科就位!”

产妇小张,试管成功后怀孕,孕34周+4天,因身体状态不佳频繁出入院,于4月20日正式入院待产,此刻,这根本应输送生命的"纽带",正被胎体压迫着逐渐停止搏动,每耽搁一分钟,胎儿缺氧致死的风险便会成倍攀升。

杨春花护士长毫不犹豫跪坐在转运床上用双手牢牢托住胎儿先露部并持续用力上推先露部减少脐带受压,“请放心,相信我们!”她坚定地安慰道,其他医护人员协助抬高产妇的臀部,采取臀高头低位,将产妇推进了手术室进行剖宫产。

手术室传来一声新生儿响亮的啼哭,新生儿评分10分,因早产儿被转入新生儿科观察,墙上的时钟刚刚走过8分钟——从发现脐带脱垂到胎儿娩出,教科书级的“黄金抢救时限”被这群白衣战士完美展现。  

得知母子平安的消息后,产妇母亲紧绷着的心终于放松下来,她流下感动地泪水“谢谢你们,我女儿身体条件差,备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终于下定决心做试管婴儿,没想到生产经历这么曲折惊险,太感谢您啦,谢谢你们拯救我的女儿和孙儿的生命!"她紧握着杨春花手哽咽地说,窗外晨光初现,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此刻成了世间最动人的乐章。

“杨护士长就像我们的'定心丸,有她在,再危急的情况我们都不慌。”妇产科主管护师孔素琴说。据统计,杨春花职业生涯中参与抢救的危重孕产妇达300多例。

在产房工作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2020年,一位聋哑产妇因无法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情绪十分焦虑,杨春花自学基础手语,给予产妇鼓励和支持,当产妇顺利分娩的那一刻,紧紧握住杨春花的手,眼中满是感激,离院前,产妇亲手写了一封感谢信塞进杨春花手中。信中写着这样一段话:“您的手语比划,是我最温暖的依靠,感谢您像亲人一样的陪伴,给予我的温暖与力量,让我顺利生产…”

杨春花说:“当时看完信后我很感动,被产妇需要及对我的信任于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动力”。

这样的温情故事在杨春花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2023年3月,因工作需要,杨春花调任总务科,虽然离开了产房,但她依然在为母婴健康服务,在新的岗位上,她将产房经验融入后勤管理:优化新生儿用品采购流程,改进病房消毒方案等,获得同事一致好评。

三十载春秋,上万次托举,从产房到后勤,杨春花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样的医者仁心,如今,虽然不再亲手迎接新生命,但她参与改造的产房仍在延续着生命的奇迹。

“无论在什么岗位,只要还能为母婴健康尽一份力,我都感到很欣慰!”望着产房的方向,这位“生命摆渡人”的目光依然温暖如初。



 

(以上图片或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或个人不得转载!)


记者:李璐 黎阳宏

编辑:周霵

审核:肖丽华

 


(作者: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璐、黎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