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文化特使”
——随州曾侯乙编钟的外交故事

出土40多年间,随州曾侯乙编钟以其恢宏气势、华夏正音,不仅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成为文化传播的符号和对外交流的使者。
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出土后不到3个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随州举行。随着画外音对曾侯乙墓的发掘概况徐徐道来,开篇曲目《东方红》缓缓奏响……在地下沉睡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竟然能够旋宫转调,演奏出如此美妙的天籁之音,令人称奇。
“这是来自孔子时代的音响,第一次向公众公开发声。现场掌声雷动、气氛十分热烈。”回忆当时情景,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者、湖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冯光生仍然非常激动。
此后,曾侯乙编钟不断在重要场合亮相,一次次惊艳世人。
1984年国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曾侯乙编钟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奏响,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世界名曲《欢乐颂》等,各国驻华大使沉醉其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开放。
1997年香港回归,经中央特批,破例使用曾侯乙编钟原件采音录制了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雄浑的乐声奏出泱泱大国的气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的音乐,以曾侯乙编钟原声、现代玉磬和交响乐融合演奏的民歌《茉莉花》,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优雅与热情,成为奥运历史上独特的音乐记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曾侯乙编钟(复制件)惊艳亮相,编钟乐舞演出达2000余场,吸引了国内外观众5000余万人次。
贯通天地的沉稳恢宏、温暖友善的宽厚平悦、触动心尖的空灵彻悟……曾侯乙编钟跨越时空,向世人传递中华文化的无尽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