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水利攻坚:客店镇打好抗旱保墒“组合拳”

 

近日,一场及时雨为客店镇缓解了持续多日的旱情,但抗旱保灌工作并未松懈。面对前期干旱对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的危害,客店镇提前行动,通过“水利修复+技术赋能+结构调整”多管齐下,打好抗旱攻坚战。

杨庙村村民徐生站在自家油菜田边,望着八折河里潺潺流动的河水,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他的脚下,原本因干旱龟裂的油菜已泛起油绿,进入成熟阶段的油菜即将迎来收割。回想起今春的干旱,徐生仍心有余悸,他告诉记者,为保住油菜,村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抽水,即便如此,仍有部分田块因缺水严重减产。转机出现在前几日的一场大雨,这场春雨不仅缓解了旱情,更让村民们重拾“水中捞金”的信心。

客店镇杨庙村村民徐生说:“雨一下,河里有水了,菜籽可能在5月20日之前要收割,这河里的水栽秧的时候也没有问题。”

油菜“获救”的背后,是客店镇农技中心的技术托底。据镇农技中心主任涂锦安介绍,客店镇今年的旱情为近几年来最重,但通过“技术组合拳”守住了底线。

客店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涂锦安介绍道:“指导农户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叶面肥,改善植物长势,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此外,结合不同农作物的播种特性,农技人员还现场指导农户采用滴灌、喷灌、覆膜等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如果说技术是“软件”,水利工程则是抗旱的“硬件”。今年初,客店镇与京山市杨集镇积极就引水问题开展协商,成功引水入田,打通了杨庙村十组农田水利设施的“最后一公里”。

客店镇杨庙村村委会主任陈倍思说:“两条沟将近5000米长,水渠打通以后,10组将近300亩地的水源得到了保障,今年部分种了玉米的老百姓,看到水源得到了保障以后,准备明年改种水稻,水稻收入要比玉米高一些。”

这样的改变,正是客店镇系统性抗旱工程的缩影。从“毛细血管”到“主动脉”,全镇抗旱不仅着眼于眼前救急,更通过顶层设计构建长效防线。

客店镇党委副书记刘艾林说:“针对旱情,我们主要做了四件事,依托水库构建核心储水网,其次,我们建立“河流-堰塘-水库”梯度用水机制,实现水源可持续供给。再就是组织农技专班对1200亩低洼易旱田实施“水改旱”。同时,我们升级抗旱设施。前期工作我们主要以保水源、调结构、强设施为主线,下阶段,我们将持续关注旱情发展,坚持开源节流、技术支撑,联动响应力破难题,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护航农业生产。”



 

(以上图片或文字未经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许可,其他媒体或个人不得转载!)


记者:王浪潮 黄嵩

编辑:周霵

审核:杨江涛

 


(作者:钟祥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浪潮、黄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