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丨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

湖北日报

□ 项久雨

阅读提要

在“两个大局”交汇的历史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解决新问题新挑战,首要且根本的前提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两个结合”,就要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就要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就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持续激发人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主动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炼,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

11月9日,襄阳市樊城区米公小学的学生们手持毛笔,整齐地跳着“永字八法”书法操。(视界网 王虎 摄)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文化眼光、深远的历史文化智慧、深厚的历史文化情怀,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整体布局、深入思考,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的理论源自实践的沃土,伟大的思想需要以时代为观照,理论的伟力在于实践中展现的彻底说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于其他任何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在于其从实践出发深入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注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实践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深入认识的理论成果,其在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谱写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开创了与伟大实践交互激荡、共进同行、同向互塑的文化思想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坚持以党的领导筑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两个大局”交汇的历史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解决新问题新挑战,首要且根本的前提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武汉革命博物馆打造“红巷里的思政课”,场场爆满,观众好评如潮。(武汉革命博物馆供图)

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核心与关键在于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间的紧密关系,并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深化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同意识形态工作间的内在关联。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确保党的领导地位,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要求。为此,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大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敢于善于同意识形态风险作斗争,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格局,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和领导地位。

坚持以“两个结合”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其中“两个结合”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在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鲜明表现,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实践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聚焦文化建设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难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在结合中不断充实自身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第二个结合”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指出“第二个结合”内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阐释“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与独特价值,论证“第二个结合”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贡献,并以三个“新高度”揭示了我们党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深刻把握,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问题。坚持“两个结合”,就要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就要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就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持续激发人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历史主动性。

坚持以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自信,既包含文化面向本民族的整体性自信,也包含文化在走向世界过程中的自信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古今中外相结合的视角历史地审视当代中国文化问题,既做到将古今文化有机衔接,即将当代中国文化问题放在宏阔的人类文明史中加以思考;也做到将中外文化有机融合,即将当代中国文化问题放在人类文明交流的历史舞台中加以考量。

黄梅县持续加强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力度,将岳家拳等非遗文化列为中小学特色课程,让学生们零距离接触国家级非遗项目岳家拳,弘扬“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石勋 摄)

坚定文化自信,根脉在于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自信,是一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自信。这关键在于提高对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的认识水平,更加坚定、更有信心地传承好和维护好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从历史进程中洞察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深沉的历史意义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以深厚底蕴,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样,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走向世界的信心。为此,要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是历史创造者。文化事业的发展坚持以谁为中心,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以谁为主体,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坚持以谁为导向,是评判一种文化根本价值立场的基本原则,也是一种文化站不站得住脚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坚持面向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道路和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炼,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坚持从人民主体地位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目标导向,把人民意愿、人民喜好、人民情感融入文学艺术创作,以优质作品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崇高情怀感召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的繁荣兴盛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休戚相关,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头活水”。没有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凝结而成的理论创新智慧,就没有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主体力量,就没有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稳固的主体支撑,就无法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强大动力。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积极动员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去。

10月4日,湖北省博物馆内人流如织,大量游客正在有序排队参观各个展厅。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和荆楚文化传播的中枢,省博已是来汉游客“必打卡”之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通讯员 鲁黎 摄)

坚持以文化为指引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指以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的话语形态总结科学研究成果而形成的学科及学术集合体。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标志性成果与引导性范畴,这是回应知识体系构建的前置性问题。一套崭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意味其建立在反思、批判与超越旧有的思想理论内容基础上,赋予原本内容以新的思考与意涵。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对文明发展变革的深刻反映,知识体系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文明进步的产物。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体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与命题,是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典范,是充分反映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代表性成果。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视角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它本身可以看作是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尝试。这具体表现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当前与未来、魂脉与根脉、本来与外来相统一的体系,蕴含着科学内涵、原创贡献、鲜明特征、核心要义、理论品格、实践要求、当代意义等学术属性与价值追求,例如“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丰富内涵,“两创”方针、文化自信、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文化主体性的出场,以及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标志性概念范畴的阐释,对于揭示这一思想本身的道理、哲理、学理具有启发式的意义。为此,要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在联系、发展历程、演进逻辑的研究,形成对其总体性认识、科学性把握、整体性阐发、创新性发展。

(作者为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