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孔肯雅热相关知识
基孔肯雅热
1.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以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为主要症状。“基孔肯雅”源于非洲坦桑尼亚的基孔肯雅地区,在当地语言中意为“弯曲的”,意指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驼背的样子。
2. 传播媒介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南京市常见的伊蚊种类是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

图1 白纹伊蚊
白纹伊蚊一生包括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蚊。其中,卵、幼虫、蛹都是生活在水中。
因此,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

图2 伊蚊生活史
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动,上午6~8点、下午5~7点是其活动高峰期。
3. 流行地区: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非洲、美洲、亚洲、欧洲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岛屿上发生,已在119个国家发现基孔肯雅病毒本地传播。2010年以来,我国曾报告源自缅甸、泰国、孟加拉、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刚果共和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西、马尔代夫和毛里求斯等国家的输入性病例,并曾在部分省份引起本地传播。
4. 流行季节:主要流行于夏季和秋季。
5.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6. 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
7. 传染期:一般为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
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
1. 发热:通常最先出现,持续1~7天。
2. 关节疼痛:急性期可出现多个关节疼痛或关节炎表现,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
3. 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多为斑丘疹或紫癜,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出疹后一般3~5天退疹。
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少数人群可能出现并发症,如长期关节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二、居家防控措施
防蚊灭蚊
1. 居家可安装纱门、纱窗,悬挂蚊帐;适时使用蚊香、电蚊拍、灭(诱)蚊灯等装备,或使用家用卫生杀虫气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
2. 基孔肯雅热流行季节,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如去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剂,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竹林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长时间逗留。


清除积水
1. 清除或倒置室内外各种闲置的积水容器,如阳台、天台等的花盆、缸罐、轮胎和可积水的垃圾等;


2. 种养的水生植物应每3~5天换水,清洗瓶壁和根须;

3. 保持花盆托盘不积水;

4. 及时清理沟渠、天台和建筑反梁等处无用积水、填塞竹筒和树洞。

及时就医
人被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花蚊子”叮咬后,一般经过1~12天的潜伏期发病。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积极配合疾控机构相关处置工作,以免延误病情或者通过蚊子传染给家人。

三、注意事项

1. 鱼对大部分杀虫剂敏感,使用时,注意远离鱼类。
2. 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使用杀虫剂。
3. 强化防护,化学灭蚊时,采用一定的防护措施,防止杀虫剂危害。
4. 使用热烟雾作业时,应避开人群和有火源的地方。
5. 大面积或热烟雾灭蚊时,应进行广泛宣传,告知居民。
参考文献:《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处置工作技术指引》。
*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