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素质提升年】京山给年轻干部开办“走读课堂”

今年以来,京山积极搭建“走读课堂”实践平台,让年轻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农户家,在田间地头学知识,为村民服务。

沉下去:“局外人”变“自家人”

“走读课堂”开展以来,京山15个乡镇(街道)近5年招录的年轻干部全部由熟悉农村工作的老师傅带队,到湾子、到村组挨家挨户认门,每周不少于2天。

石龙镇16名年轻干部每周到包联村的留守老人、小孩家中,通过面对面拉家常的方式,了解村民家庭情况,民情本上记满了哪家孩子要上学、哪户老人缺药……4个月时间,他们的足迹遍布石龙镇132个湾组,村民对他们的称呼由“某某主任”逐渐变成了“小易、小廖和小冯”。

在坪坝镇红阳村留守老人丁大爷的芝麻地里,7名年轻干部拿起锄头、卷起裤管,为芝麻施肥除草。

立起来:“村民不信我”到“有事先找我”

在曹武镇果园里,“青年村播”实战班的干部们独创“三句带货法”,通过讲述山泉水灌溉的故事、比较脆李口感差异、分析买卖实惠细节等方式,为200多户农户和市场主体创造了1.5亿元的销售额。“京兔牌桥米”、戴坡藤架梨等50多种特色农副产品“出村进城”,村集体平均增收5万元。

新市街道老槐树下,“00后”干部们跟着“夕阳红调解队”学“背靠背调解法”,多次跟案后独创“民情心连心”工作法,为村民要回了拖欠10年的工钱。

如今,老乡们遇到难题,总是下意识拨通包村干部电话。“小李,我家黄桃咋挂果少咧?”这声带着乡音的呼唤,是群众对年轻干部的肯定。直播镜头里沾着梨汁的黝黑笑脸,老奶奶塞来还带体温的土鸡蛋,都是群众用最朴实的方式为干部“点赞”。

过得硬:跳出“舒适区”主动“挑重担”

田间地头的“实践课堂”里,年轻干部们的作风被泥土滋养。“在机关看报告,数字只是冰冷符号。但蹲在倒伏的秧苗旁,指尖触到它的颤抖,才懂数据背后沉甸甸的心焦。”年轻干部廖颖龙的民情日记道出了干部们的心声。

“以前乡亲们的声音停在‘报告’里,现在干部裤腿沾泥、田间解忧,实在!”永漋镇马家岭村党支部书记邓竹清的感慨,道出了作风转变带来的变化。

张家岭村机井泵房突发故障,村民焦急万分。年轻干部谢一凡接到求助,直奔现场,跳进高温泵房,与村民、技术员并肩查线路、清淤、调试,当晚成功抢修,保住百亩蔬菜“救命水”。

京山精心设计的“走读课堂”,引导年轻干部躬身沃野、读懂乡村,在服务乡亲中增强了年轻干部们的工作能力。(杨红伟 彭杨军)